前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知識中心

線上教學能否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

(圖片來源:freepik)

冠疫情之後,全美各州的各級學校都從實體轉為線上教學。對於這樣的現象,有些人保持樂觀其成的態度,認為學生在虛擬環境中,完全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學習得更好。

不只是富比士(Forbes)雜誌、紐約時報等媒體的專欄作家,也有不少州長,對於過去一向被視為是輔助方案的線上教學,認為是解救高等教育的靈丹妙藥。甚至提出,過去的實體面授教育的時代已經結束,應該用電腦及網路來重塑教育,未來的教學完全可以用線上教學來取代。

然而對於學生來說,由於疫情的發生,過去幾個月經歷了從實體課堂學習轉換到線上教學,由於每個學生修3到5門課程(有時更多),因此他們也體驗了多種不同的線上教育,從Zoom的教學到透過影片和播客(podcasts,或譯為線上有聲節目)教授的完全非同步課程。他們體驗兩者的差別是什麼?他們是否也期待未來的學習完全由線上教學取代?為了找出他們的回答,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DSU)的Peter Herman教授請他的學生對線上教育經歷進行評估,表達看法。

儘管學生們的年齡、性別、種族、性取向等等存在差異,但共通點是每一個都是沉迷於手機和電腦螢幕的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沒有假設的偏見或不熟悉數位世界,但他們普遍同意對線上學習評估的結論:他們討厭線上學習,而且是一面倒的排斥,更認為學習效果極差,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表示,兩者之間沒有可比性。「自從網課之後我甚麼都沒學到」、「我只學到10%,一切都太簡單了」、「沒有上學期的挑戰感,學習品質明顯下降了」。以上總結,線上學習導致他們有著「深刻的失落感」(a profound sense of loss)。

會有這種失落感,部份原因來自於病毒全球大流行造成的學校關閉、工作消失、活動取消、居家防疫,他們日常生活的結構及規律因此瓦解,許多學生感到迷失。不確定的世界,讓他們看不到清晰的終點。過去定時到學校上課,讓他們可以依循,固定坐在課堂內,讓他們可以專心學習。相較於現在的線上學習,許多學生要跟父母家人共用空間、共用電腦,而電腦上還有許多遊戲、購物或是社交網站,非常容易不專心。

更深入來分析,學生不喜歡網路學習的原因,竟然正是宣傳的賣點–可以超越時空(asynchronicity),不受限制地隨時隨地學習。

線上課程可以預錄內容,不在限定時間學習。作業通常在電腦上完成,也大多由電腦評分。不受教室大小限制,也意味著班級規模沒有上限,可以隨意增加學生人數。實際上,也意味著學生是單獨上課,沒有立即的師生互動,也沒有即時的同儕互動,學習過程只是坐在電腦螢幕前。這也是大部分學生最不喜歡的:「感覺就是付學費來看YouTube節目,一切就是自己一個人自學。」

多名學生抱怨學費所費不貲,不想為了在電腦螢幕前的線上課程,而付出上萬元美金的大學學費。高達1/3學生具體表示:「預錄的線上課程是學習效率最低的方式。這種課程模式使學生沒有提出問題或是課堂討論的機會。」

如蘇格拉底所言,在師生共同談話、共同探討問題過程中,激發想法、挑戰思想、爭論和反駁而獲得知識,即是真正的教育。學生們的回復中可以看出學習者渴望人際互動,當與教授同坐在教室裡,會幫助彼此專注,討論時,可以看到肢體語言,也從彼此的對談中得到更多啟發,這些都是線上授課無法獲得的機會。小組討論也是不能被取代的經驗,大學的學習經驗就是建立人際連結。就如一名學生所說,「大學就像小鎮,除了教室外,還有很多事物可以探索與學習,線上學習大大減少了學生學習體驗的機會。」

越脫離面授課程的教學方式,學生越不喜歡,也越不利學習,換言之,與傳統教室越接近的網課模式,則越容易讓學生接受。Zoom教室可以讓學生接受的理由有二,其一是上課時登入,下課時登出,會讓學生感覺到如常的規律與平衡,其二是可以像在教室一樣即時對話、互動,更接近面授上課時的環境,學生的感受更個人化,更有意願回答問題及參與。有學生表示:「我在大學修過最好的課程,大部分都是很小規模的。教授與學生之間會彼此信任。這種信任只能透過人之間的接觸來獲得。這種感覺是無法透過網路環境發展的。」當然Zoom的問題仍然很大,除了音色不好,隱私問題也是一大挑戰。

儘管許多教師擔心,當大流行消退並恢復正常時,校方將試保持盡可能多的網課。畢竟,正如一些州長所主張,線上課程應該是未來。

但是相反的情況也可能發生,由於疫情必須使用網路教學,經歷了不同的學習經驗之後,學生及教師可能沒有意願讓線上教學變成常態。可以肯定的是,線上教學是有其用途,特別是對於那些無法以其他方式上大學的學生,而且考慮到健康風險,這是我們需要進行教學的方法,直到可以治癒COVID-19的藥物或疫苗為止。

長遠來看,網路學習不會在未來成為主流,因為那不是學生所期盼的學習方式。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電子報9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