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知識中心

中山大學 書審占比提升為招攬更多「DNA人才」

了找到具備多元(Diverse)、創新(Novel)、冒險(Adventurous) 三項DNA的學生,中山大學加入大學招生專業化的行列,至今全校七學院二十二系都已投入這項選才革新工程。

升大學的管道,包括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分發等,中山大學發現,經個人申請入學者,休退學率較低,校方因此逐年提高個人申請名額占比,現已達近六成。

至於教授如何審查個人申請者?中山大學招生策略辦公室主任,同時也是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推動辦公室主持人鄭雯以校內學系為例,各系皆有「書面資料」的審查。以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為例,系上從「學習與自我成長表現」、「多元表現與個人特質」和「解決問題能力」三項指標篩選學生,篩選的憑藉是書面審查資料,包含學生高中表現、自傳和讀書計畫,希望綜合考量學生的高中表現,並從自傳中具體看出學生個人特質、興趣、職涯方向與跨領域專業的連結,從讀書計畫中了解學生如何取得、組織、利用資源達成目標的問題解決能力。

 

強調個人特質,要提出更具體的論述

鄭雯指出,面試是一次性的表現。中山大學分析錄取生入學後的表現,發現多數學系書面審查資料的預測力較好,也就是書面審查分數較高的學生,入學後有較好的表現。一○六學年以前,全校平均書面審查占個人申請總分不到三成,一○九學年開始提升到三成一,有些學系甚至達到五成。

不過,書面審查不是容易的工程。「每個老師心中的量尺不一樣,需要校準,」鄭雯說。為此,她拿出上述數字,鼓勵各系正視書面審查的重要性,投入一連串改良審查過程的任務。

「我們讓各系討論什麼樣的學生適合自己的學系?希望申請的高中生能提供怎樣的資訊讓學系了解他,例如在自傳中需敘述什麼內容,並附上哪些佐證資料?」鄭雯表示,透過這樣的雙向對準,各系對外面考生開出的審查條件更具體了。

以自傳為例,中山大學本來不設限撰寫內容,但發現多數學生只寫自己來自什麼學校、家中有多少人等資訊,無助大學教師審查。因此校方提出更多細節,希望考生描述一段具體的學習經驗,並提出反思。

中山大學也鼓勵一系中的每位審查委員多加溝通。他們在正式審查應屆考生的資料前,先挑出六份上一屆錄取生的書面審查資料,進行模擬審查,並比對彼此的審查結果。「待正式上陣時,每位老師更能聚焦,」鄭雯說。

一○八課綱上路後,除了讓一群大學老師關在會議室裡開會,中山大學也選擇實際走進高中,了解高中端的課程變化。

中山大學教務長林柏樵說,他們曾赴鄰近高中,看一○八課綱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如何教,也邀請學習歷程資料庫的建置單位來校演講,了解學生如何上傳學習成果、多元表現等資料。

中山大學多系老師並自發性投入協同高中教學,運用一○ 八課綱多出來的「彈性學習時間」,入校開設輔導特色課程,進行六週「微課程」。老師從中認識高中課堂變革,也讓高中生對大學的想像轉化得更具體,促進雙贏。

例如,劇場藝術系到中山大學附中開設表演藝術課程;哲學所到高雄女中開設哲學概論;物理系到高師大附中介紹手機內的電子世界;財管系到高師大附中指導數學如何應用於財務管理;生科系到高雄女中開設普通生物初探。

中山大學相信,學生是校園的主體,也是反映一校特色的鏡子。從招生端開始改革,為的是收到更多具備多元、創新、冒險特質的學生,落實學校的願景。

 

     ▸資料來源 : 高教創新電子報No.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