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綜觀劍橋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形成科技產業聚落的過程,都是自然演化而來;而日本筑波大學所在科學城的發展模式,則是精心規劃的結果。
筑波科學城是在一九六三年就決議建設,但直到一九八○年才完成國家科學研究機構、大學與設施的新設和轉移,以及主要的都市基礎建設。
筑波科學城的設立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發展適應時代的科技、因應高等教育需求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為了平衡東京過於稠密的人口。
座落在日本東京東北約六十公里的筑波科學城(Tsukuba Science City),不但開創日本設立科學工業園區的新模式,也有日本「頭腦城」的美譽。
現在的筑波科學城大約有二十萬居民,公、民營合計約有三百間研究機關和企業,擁有超過二萬名研究人員,整體面積達到二點八四萬公頃,是日本最大的技術研究開發據點;同時也是一座高度發展、具有良好生活機能的都市。
作為科學研究重鎮,筑波科學城涵蓋各領域的重要研究機構,包含建築、化學、醫藥生技、資訊科技、食品等,還有許多國家級研究中心和大學,其中最知名的是筑波大學,此校在QS世界大學的排名,和臺灣國立清華大學和陽明交通大學接近,與清大、陽明交通之於新竹科學園區發展的地位相當。
頂尖型大學vs.頭腦城
筑波大學是在一九七○年代大學競爭引起的大學改革過程中,以「新型大學」的定位,繼承了一九七三年十月廢止的東京教育大學全部資產,在筑波市創立的大學。東京教育大學的前身包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東京文理科大學、東京農業教育專門學校、東京體育專門學校等。
日本文部科學省在二○一四年訂定「超級全球大學」計畫,主要是針對日本大學的國際化和海外合作,以及創新教學研究進行重點支援,計畫分為兩類:一是「頂尖型」,目的在培養大學具備世界排名百大的實力;另一種是「全球化牽引型」,以現有成果為基礎進行創新挑戰。在當時一九件申請案中,「頂尖型」有十六件、「全球牽引型」九十三件,其中筑波大學被評選為「頂尖型」大學,獲得約四十八億日圓補助,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筑波大學藉由積極創導「開放型大學」、「教育和研究的新體系」、「新大學自治」等辦學理念,成功轉型成為世界知名的綜合大學;由前身的東京教育大學時期至今,共有三位諾貝爾得主,分別是一九六五年、一九七三年的物理學獎得主朝永振一郎、江崎玲於奈,以及二○○○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
法人化 釋放筑波大學活力
回到源頭,日本國立大學的法人化,是釋放筑波大學活力的關鍵因素。
日本自一九九九年提出「國立大學法人化」的政策後,歷經五年的準備期,就在文部科學省推動下,於二○○四年正式上路。國立大學法人化的主要目的在尊重、強化大學自主性,同時也希望在競爭激烈的高教環境中,能以更具彈性的制度培育出世界頂尖水準的國立大學。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國立大學法人化在推動過程有以下特點:
一、校長任用、學校目標和特色設定、目標達成的方法,學校可以自主決定;
二、可引進社會賢達人士參與學校的經營;
三、人事一元化,原為文部科學省任命之人事權回歸大學校長;
四、資訊透明、公開化;
五、實施大學評鑑;
六、制度鬆綁,預算、組織等由大學自行負責決定;
七、教職員非公務員化,人事制度彈性化;
八、重視產官學合作。
國立大學法人化形同企業化經營,於是在二○○四年,筑波大學依規定設置國立大學法人筑波大學後,隨即更新組織,展現靈活、旺盛的行動力。依國立大學法人法的規定,筑波大學設有校長一位、理事八位、監事二位,另設董事會、經營協議會、教育研究評議會與校長選考會議。
董事會主要議決法人的重要事項;經營協議會主要審議經營層面的重要事項,成員半數以上為校外人士,所以能廣納社會賢達人士的建議;教育研究評議會主要審議教育研究層面的重要事項,成員由校內學術單位主管代表所組成;校長選考會議的成員,則由經營協議會的校外委員代表,及教育研究評議會的評議委員代表所組成。
筑波大學法人化的另一個效益,是自籌經費的靈活度增加。位於科學園區城市中心的筑波大學,在法人化後因制度彈性大,有利於校方推動產學合作,不論產學合作件數、技術移轉件數、專利數及產學合作經費(含收益)都高居全日本大學的前五名。此外,為增加財源,還設有「筑波大學基金 TSUKUBA FUTURESHIP」的募款網頁,並且豪氣的訂下一百億円(約二十二億臺幣)的募款目標。
國際學生數 全日本第二多
筑波大學的另一個特色,是高度國際化,目前是全日本國際學生數第二多的大學。
日本政府在二○○八年推動所謂的「Gobal 30 計畫」,打算在二○二○年之前,招收三十萬名國際學生到日本求學。日本文部省挑選了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名古屋大學、東北大學、九州大學、筑波大學等七所國立學校,以及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立命館大學、同志社大學、明治大學、上智大學等六所私立學校,合計十三所日本的著名大學做為推廣「Gobal 30 計畫」的重點學校。
Gobal 30計畫的行動方案分三部分:第一、建構全英語授課課程,方便國際學生學習。第二、簡化招生流程,加強國際生生活、課業、實習、就業的輔導。第三、擴大策略性國際合作,設立日本大學海外聯合辦公室,推動單一窗口服務,接受國際學生的申請入學。
配合Gobal 30計畫的國際化目標,筑波大學在二○一○學年度,總共開設了二十六門全英語授課學位學程;現有宿舍三千九百二十七個床位,國際學生擁有優先入住的保障;同時加強國際生的生活、課業、心理輔導機制;加強校方行政相關系統的雙語化;編列預算提供國際生獎學金、工讀機會、醫療保險等等。
此外,Gobal 30計畫總共設置八個海外聯合辦公室,包括德國、俄國、烏茲別克、印度(兩個城市)、越南、埃及、突尼西亞。筑波大學甚至在北非突尼西亞設立海外辦公室,負責海外招生與宣傳。
筑波世界博覽會的加值
回顧筑波大學的辦學績效,除了制度鬆綁和本身的努力外,日本政府一開始就結合筑波科學城協同發展的完整規劃,也是至關重要的成功因素。
筑波科學城的形成和發展,倚賴政府指令而成。從規劃、審批、選址到科研等,整個過程完全是政府決策;連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都由政府從東京遷來;各種設施都需要經過行政審批配備;私人研究機構和企業也由計畫控制。規劃和主管者都是日本最具權威的機構,使得科學城的建設和搬遷得以順利進行。
一路走來,加速筑波城市發展的關鍵,是舉辦一九八五年筑波世界博覽會。為了舉辦世博會,筑波市得以在最短時間,集中國家的大量資本,建構對城市發展極為重要的基礎設施;為了避免城市功能過於單調,也建設商店街、美食街、百貨公司、飯店等等。
更重要的是,世博會的用地之後大多建成公園綠地,與行人專用道、廣場等形成了城市的開敞空間,並與商業、交通、文化、食宿設施連線,加上在景觀、綠化下了很大的功夫,因此造就高度人性化、優美的城市環境。
雖然歷史、文化軌跡的保存,一直是日本的長處,但筑波市、筑波科學城、筑波大學卻是人為精心規劃的結果,造就其在城市、科技和高教發展的價值和地位。
▸資料來源:高教創新電子報第051-01期